“我的小勇敢,迎來大安慰”——電話掛斷前,這句帶著溫度的話語,如同春日里悄然落下的種子,輕柔地植入了12356心理援助熱線咨詢員小李的心田。對她而言,這樸素而真摯的肯定,遠勝過任何形式的嘉獎。
那個尋常夜晚八點,熱線的鈴聲劃破了值班室的寧靜。“您好,這里是心理援助熱線,請問有什么可以幫到您?”小李迅速接起電話,聲音溫和而穩(wěn)定。
“姐姐,你好…交不到朋友…可以說嗎?”聽筒里傳來少年遲疑的試探,帶著怯生生的鼻音。
“當然可以呀,”小李的聲音里漾開暖意,“謝謝你愿意撥通這個電話。在這里,你可以暢所欲言,沒有對錯。如果有些話一時難以出口,也沒關系,我們慢慢來。”
這份全然接納的開場,如同為迷途者點亮一盞燈,驅(qū)散了少年心頭的局促。他漸漸敞開心扉:14歲,初二。漫長的校園時光里,“朋友”似乎是個遙不可及的詞。形單影只的孤獨,他原以為自己早已習慣。直到最近,與同桌的交流多了起來,那份久違的愉悅讓他心生歡喜。然而,今天的換座卻驟然切斷了這份連接,巨大的失落感瞬間將他淹沒,止不住的淚水讓他撥通了這通求助電話。
通話中,小李始終如一地無條件接納,為少年構建起安全的傾訴港灣。她敏銳地捕捉到他話語中的羞恥感——“我覺得自己是個異類,是個笨蛋,這么多年連一個朋友都沒有”——并輕柔地“正?;?rdquo;他的體驗。“很多像你一樣大的同學,都曾經(jīng)歷過不知如何交友、或感覺與他人不同的困擾,這真的非常、非常普遍。” 小李的話語如同一把鑰匙,解開了“異類”標簽的枷鎖,消融了那份蝕骨的孤獨,也悄然卸下了少年心中沉甸甸的負擔。
小李巧妙地運用合理情緒療法,引導少年看見情緒的根源。“感覺不合群”、“不知如何開口”,小李輕聲引導,“這并不意味著你不好,或許只是尚未找到屬于你的方式。”她將問題與少年的自我價值剝離開來,幫助他意識到,是認知的偏差將困難層層放大。當少年再次陷入“一個朋友都沒有”的絕對化思維時,小李溫和地挑戰(zhàn)著這種“全或無”的模式:“回想一下,有沒有哪一次,哪怕非常短暫,比如借一支筆,問一道題,和同學的互動讓你感覺不那么糟糕?”這是認知行為療法的智慧一擊,精準地瓦解了少年固化的認知壁壘,讓他恍然領悟:那些微小的互助瞬間,原來也是友情的雛形,并非只有純粹的歡聲笑語才算友誼。
希望的微光開始閃爍。小李深度共情少年的渴望與努力:“我感受到,你內(nèi)心深處非??释麚碛兄牡呐笥?,并且一直在為此嘗試。只是那堵無形的墻,一次次讓你感到失望…這種反復的失落,一定非常煎熬。” 這份被深刻理解的共鳴,讓少年的需求第一次得到了如此清晰的看見與確認。“同時我也注意到,”小李話鋒一轉(zhuǎn),帶著賦能的肯定,“你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樣的朋友,而且一直在默默觀察學習他人的相處方式——這兩點,恰恰是改變最寶貴的起點!”她相信少年自身的力量:“同桌離開讓你很難過,但我想,除了難過,你心里是不是也悄悄想過一些辦法去靠近他,只是還沒行動?”
“我想…告訴老師,能不能再坐回去…”少年猶豫著說出想法。
“向老師表達你的想法,爭取重新成為同桌,這真是個勇敢又很棒的主意!”小李堅定地重復并認可他的計劃,“我們一起勇敢一點,去抓住你欣賞的朋友,好不好?每天向前邁一小步,我們會越來越靠近快樂。” “我們”二字傳遞著溫暖的陪伴感,大大增強了少年行動的勇氣。
一個小時的傾心交流,少年的啜泣聲早已平息,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堅定的力量。他告訴小李,掛斷電話后就要去找老師。小李欣慰地送上鼓勵,并再次向他敞開熱線的大門:“隨時歡迎你再來電,能幫到你,我真的很開心。” 就在電話即將掛斷的瞬間,少年清晰而有力地聲音傳來:
“姐姐,我覺得我今天就做了一件很勇敢的事——我給您打了電話。您不僅安慰了我,更肯定了我…我覺得特別開心,謝謝姐姐!”
少年恢復的情緒和真誠的認可,如同最明亮的燈塔,再次照亮了小李心中那份堅定的信念——用專業(yè)守護心靈,用便捷觸達需求,以溫馨暖心的服務,用心用情地陪伴每一個需要幫助的生命,渡過他們的幽暗時刻,迎接屬于自己的“大安慰”。
漯河市精神病醫(yī)院心理援助服務團隊經(jīng)過嚴格的培訓,具備專業(yè)的資質(zhì)和豐富的經(jīng)驗,全天24小時為來電者提供更專業(yè)、便捷、規(guī)范的有關精神疾病預防、治療和精神衛(wèi)生健康教育等公益服務。(王冠麗 李航瑩)
責編:瘦馬 編審:王輝 終審:盧子璋